中医翻译人才奇缺

  本报讯 世界首个中医药翻译专业委员会8月份在上海成立,日前,谈起这个消息,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科兼任翻译工作的孙淑贞老师表示,中医翻译也应跟上中医的国际发展步伐,目前相关人才短缺。

  曾在科威特ICU重症监护病房工作的孙淑贞老师,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5年前开始兼任医院外事翻译工作。孙淑贞告诉我们,近年来,外国人看病选择中医的情况逐步增多了,作为沟通的桥梁,翻译工作非常重要。

  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中文翻译常有“失信”的现象,如将“麻婆豆腐”翻译成“麻子脸妇女做的豆腐”。孙淑贞坦言,要翻译好中医更加不简单,中医很多描述概念就是普通的中国人都不易搞懂,让外国人理解就更难了。如火、水、水火不济、心肾不交等,有时不得不先拐个弯,即先把中医术语转换为相应的西医概念,再翻译成英文。为此也闹过不少笑话。一位口腔长溃疡的外籍教授来看病,医生告诉他是“上火了”,教授非常不解,“我口腔怎么会着火,是不是喝点水就能熄灭?”,经过翻译转换为相应的西医术语,外籍教授才稍稍明白了。

  孙淑贞老师表示,中医难翻译在一些译著中也体现出来。比如“肾虚”一词,英语中有“肾”,也有“虚”,但两个字连起来英语却无法表达。又如西方一位较有名气的中医翻译家就把“五脏六腑”译为“5个仓库和6个宫殿”,中医术语“白虎历节”(关节肿痛)译成“白色的老虎在奔跑”,让人哭笑不得。有时翻译还只能标注汉语拼音。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中医术语没有相应的英语单词,中医固有的特色导致其字面上的意思又不能完全表达其含义,此外,中西文化和思维逻辑本身也存在差异。

  据了解,现在中医药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开设了《中医英语》课程,一些归国的中医界人士也懂英语,但专业中医翻译人才还很少,中医翻译人才不仅要精通中医理论,还必须英语好、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精通翻译技巧。如何培养中医翻译人才,让世界准确理解中医,成为我国翻译界、中医界共同努力的目标。本报记者 陈艳阳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