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化输出的瓶颈

周凡恺
  因为奥运会的关系,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搬到天津来开了。许多朋友给我打电话,也想去逛逛。我对他们说,实际上图博会跟普通意义上的书市并不一样,它是一个洽谈版权引进和输出的展会,更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展会,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我们从外国朋友手里买他们的出版物版权,当然,我们的版权,也可以卖给他们。

这样,文化的交流也就形成了。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积累深厚,并在一定的时期内拥有很强大的文化优势,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我们的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按说应该不成问题。但实际上,我们的引进和输出是不成比例的,即便有输出,也多是在东南亚等华语圈。昨天与一位希腊朋友交谈,他也认为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是有着很浓厚的兴趣的,可因为翻译的水平等诸多原因,中国的文化输出在国际竞争中还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他说,在欧美,真正精通中文或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汉学家其实并不多,而能弄懂古汉语和古诗、成语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中国的本土翻译,同样也面临这样的困境,因而中国要想真正地解决文化输出问题,首要的是解决翻译问题。的确如此,近些年来,仅以文学为例,几乎国外以前所有的名家名著或现在荣获大奖的作品都被介绍进来,不管翻译得好不好,书是摆在那里了。而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出去,并且能在国外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的,即进入他们的文化圈中的,却是少之又少。是中国缺少好作家和好作品吗?我看不见得。林语堂和张爱玲也许并不算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但他们却能够被一些外国读者所知晓,原因之一是他们都能直接用英文写作,他们用英文所表述的东西,可能离国外读者的内心更近也更准确,被国外读者所接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人提出中国作家难以在国外走得更远是由于没有经纪人,依我看,有了经纪人而没有好翻译,即便出去了,也会如同树叶落在水面上一样无声无息。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