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像一只蝴蝶”——国际译联主席毕德眼中的翻译事业

新华网上海(记者魏武)翻译,在促进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沟通与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上海参加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许多专家认为,语言这只变幻不已的蝴蝶,只有通过译者耐心的捕捉和展示,才会获得不同国度和语言的人们的青睐与欣赏。

    “只有通过翻译才能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理解,文化间的理解反过来则会促进文化多样性的进一步实现。”国际翻译家联盟(简称国际译联)主席毕德在世界翻译大会如是说。

    毕德说,翻译在实现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中一直并将继续肩负很重要的作用。

    以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的沟通为例,毕德说,他非常认同中国资深外交官吴建民的看法,“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存在不少误读与误解,这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缺乏互相了解和认话有密切关系。”

    “人们常常会对不了解的东西产生恐惧,并会从自己文化的角度进行猜测。”毕德说,翻译的作用就是打破人们之间的沟通障碍,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

    毕德强调:“翻译存在的另一个意义是,它证明了各语言之间的平等地位。如果没有翻译,便无法消除文化间的障碍,不能实现文化间的有效交流互通。”

    但他同时表示,“如果翻译不准确,交流的双方都会因此受到伤害。”

    2008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语言年。在这位资深翻译家看来,国际语言年与世界翻译大会时间上虽属巧合,但主旨却不谋而合、相互辉映,目的都在于推动人们更多关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

    谈到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问题时,毕德认为中国有着丰富的潜力。

    以中国文学为例,毕德坦承,除了赛珍珠的《大地》之外,自己以前几乎没有读过其他与中国有关的文学作品。他认为,之所以如此,固然由于“美国与欧洲文化的血缘更近,美国文学在欧洲市场的推广显得更好”,但这也同时表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空间非常大。

    毕德对中国图书进出口存在的严重“入超”现象深表关注。他表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有许多步骤要走,中国同样要经历这个过程;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中国的状况就一定会发生改变。但他提醒,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他说,自己将向下一任国际译联主席建议,让中国的文学翻译家加入国际译联旗下的文学委员会,通过这一机构把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翻译出来并加以推广。“在这个委员会里,只要有中国人站出来说:‘这是中国最好的文学作品,大家一定要读一读。’我们就会安排把它翻译出来。”

    他强调,翻译工作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有很大关系,政府可以决定哪个外语更需要以国家的力量进行推广。

    在谈到自己对语言的掌握程度时,这位精通数种语言的翻译家非常谦逊:“我不敢说我掌握了哪种语言。因为掌握一种语言很难,语言就像蝴蝶一样飞来飞去,它不断随着经济、时间、社会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你很难说自己‘掌握’了一种语言。”

    毕德同时表示,翻译人员必须具备国际视野,“虽然翻译人员大都在本地、本国工作,但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因为我们的行业也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全球化。”

    毕德还建议对翻译相关标准和学科建设予以更多重视。“国家和区域级翻译协会需要评估国际质量标准和学科建设方面的进展对本地区翻译行业的冲击,以及作为本学科基石的翻译教学的发展情况。”他说。

    国际译联成立于1953年,经过55年的发展,如今已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40万名口译、笔译成员。今年是国际译联第一次在亚洲举办世界翻译大会。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