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也要兼职心理医生,俱乐部三大手腕防外援逃跑

特约记者史琳杰报道 

       上赛季总决赛打完,辽宁盼盼俱乐部董事长韩召善很生气——外援桑普森“诈伤”,最后几场球以伤病为由不肯上场,同时又拒绝上医院检查,韩召善很想按照合同扣些桑普森的钱,好让他长点教训。领队武迪却跑去劝和,“算了,还是都发给他吧!”武迪的想法是,桑普森的中方经纪人还算有实力,没必要为点小钱闹僵,卖个人情,还能指望下次对方能找个好外援。

  在CBA,由于优秀外援稀缺,很多时候,俱乐部不得不选择妥协,比如,新赛季即将开打,两名著名的逃兵,李·本森和波特就重新回到云南和福建。虽然,人们并未忘记前任联赛办主任的斩钉截铁,“永不录用”原来不过是一时的狠话,更多时候,无论是联赛管理方,还是各个俱乐部,在外援管理上,始终处于一种博弈的状态。

  波特在离开中国后,因缺乏福建的解除合同的澄清信,无法征战其他职业联赛,大半年时间里,只能在沙特等国家打些业余比赛,也就是相当于中国的野球谋生。澄清信是管理外援的最后一招,却不是无法拆解的绝招。“也要看其他联盟的态度。”前江苏俱乐部董事长戴登元认为,他记得,过去有个赛季,江苏一名委内瑞拉籍外援因不满上场时间,联赛半程出逃,没多久,此君就出现在韩国联赛中。

  大多数俱乐部,都不愿意闹到需要用澄清信去管理外援。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之谈似乎也一致,合同细化,薪水分期支付,管理人性化,基本上,都是说的这三点。“主要是合同细化,我们俱乐部细化到各项数据与薪水的挂钩。”东莞新世纪俱乐部总经理李安介绍说。分期支付也是各俱乐部的常规手段,偶尔有外援不愿意分期支付的,也行,护照交到俱乐部“保管”。

  当然,与硬性的合同相比,相对软性的管理也举足轻重。“因为中外文化不同,沟通很重要。”江苏南钢翻译华鹏说。在CBA,一些有经验的翻译,和华鹏一样,平时都会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出国时会买上一些国外教练如何和球员沟通的书。很多时候,翻译被赋予重要的责任,“对翻译的要求是,做人要灵活。”一位俱乐部负责人说,“灵活”是含蓄的说法,说白了,就是能协调外援枯燥的生活。

  联赛管理者也担心外援叛逃的事再次发生,所以在新赛季开始前,添加了“外籍球员效力CBA,必须要有中方经纪人”的强制规定,虽然效果有待检验,但起码,这是个法治意识增强的开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