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业化政治与经济研究,1877-1900(译者说明)

译者说明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当时历史上出现了一次伟大的翻译实践——《希腊文旧约圣经》的翻译。据说当时有72名学者用了72天时间把《圣经》从希伯来语翻译成希腊语。清末年间的中国也出现了一个叫林纾的翻译狂人,据说此公不通外语,全凭他人讲述,下笔如有神,一生共完成一百三十多份作品的翻译。此二者,均前辈先人留下的高峰,后生小子唯有仰视。
      2006年11月19日,我开始接受委托,动手翻译大家看到的这个译本后,方知前人的艰辛与甘苦,译书过程丝毫不亚于重走玄奘西天取经之路:披阅原著,查找资料,动手翻译……终于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提交出此份译稿。为了追求高速度,笔者当时尝试了所有的办法,最后采用的方法是口译:即边看英文原著,边对录音笔进行中文朗读,继而交由他人进行文字整理。所以可以告之读者诸公,完全可以把这个初译稿看作是笔者的一份真正读书笔记。现在想来仍然觉得温馨的就是每天前往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之旅:当时我常常天不亮就出发去西客站换乘320和319路车,就这么一路读着英文原著,赶往国图。那时的国图还未修缮(其实我更喜欢那种古朴的气息,踩在吱吱呀呀的木地板上,有一种异样的愉悦感——特别喜欢外文阅览室)。为了节约时间,我不得不忍受国图食堂糟糕的饭菜(记得木须炒肉是唯一一个还比较合口的盖饭),有时,就干脆在笔记本包包里藏上一瓶特仑苏牛奶(不要和我提三聚氰胺)和一袋子达能饼干)。冬天的北京夜晚,格外冷。九点多出门等车时的严寒的确不太适合我这个南方人。
      当然,笔者无意诉苦炫耀自己有赶追昔日贤者之能,旨在通过说明翻译方法,强调这个译本仍然距离严谨完善存在着距离。严公昔日曾为一词而旬月踌躇,似此者当为所有译者的表率;似笔者之流,虽也做过一些资料整理功夫,奈何学识浅薄,文字粗疏,译本实难当英文原著之风采。且,学术研究诚为象牙塔中顶极浮屠,除笔者因特殊要求而如此快马加鞭之外,平时研究如此行事必谬传原著,有悖于严谨求实的学人之风。因此,谨告读者诸公,此稿纯系一个初译之稿,仅供阅读参考之用。这本书后来经过校对和修正,已经正式由长春出版社出版,译名改为《美国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但笔者仍然坚持认为我当初的译名似乎更为合乎原著意指。(原著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merican Industrialization, 1877-1900) 


  翻译之中自有苦乐,无异于十月怀胎。此“儿”之丑,丑在一些句子西化现象仍然严重(吾梦中犹遇儿时国文教师询责:此系汝之文乎?),一些句子翻译当中所涉典故笔者限于学识未能准确表达。此外,为了方便阅读,一些英文表达作了特殊处理,如美国的文官制度,笔者将其译作公务员体制,联邦向铁路公司授予土地笔者译作了“划拨”纯系为了缺乏背景的中国读者阅读之方便。“儿”虽丑陋,母不嫌之,浩繁五百页之卷佚信口读来,其中亦不乏为笔者津津乐道的佳译。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家人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鼓励:整整两个月吾双手未沾任何家务事。新浪公司王海君,北京大学洪艳蓉君、中国民主促进会姚燕平君、笔者好友刘利利君均从不同角度给本书翻译予以各种形式的鼓励与帮助,谨此致谢。此初译稿系由CCID资助下完成,CCID袁小静女士协助完成了原著的扫描工作与督促之责,在此一并致谢。读者诸公如发现有何谬误,后学末进恳望指教。


丛笑

二○○七年二月一日于北京方寸阁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