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西部网嘉宾访谈室,今天受参加西洽会全国62家网络媒体的邀请,我们请到了一名贵宾,西安翻译学院的创办者丁祖诒院长。说到中国的民办高教强省,首先会想到北京和西安,西安虽然位居民办高等教育的前列,但是在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上不如北京,在这两方面比较弱的情况下,我们仍被称之为民办高教“硅谷”,请丁祖诒院长给我们谈一下西安民办高教的情况。
丁祖诒:好的,谈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感谢西部网的邀请,并有幸通过西部网和全国62家网络媒体记者直面交谈,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和全国网民们交流的绝佳时机,所以我代表西安翻译学院4万名在校学生向西部网和全国62家网络媒体表示衷心的感谢!
主持人:谢谢你。
陕西民办高教:中国民办高教的“硅谷”
丁祖诒:你刚才说到中国民办高教强省首先会想起北京和西安,此话差矣,应该说北京虽然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唯独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不如陕西,所以陕西得一美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硅谷”。陕西为什么被全国誉为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硅谷”呢?谈到原因之前,我想我们还要感谢一年一度的第12届西洽会在西安隆重召开,第12届西洽会盛况空前,我们陕西要建立西部经济强省、西部文化强省和全国教育强省,应该说,陕西要成为西部的经济强省,应该是指日可待,陕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天经地义,但遗憾的是还不足以称为文化强省。惟独陕西省的民办高等教育,却属全国之冠,这当然要归功于陕西的普通高校。由于计划经济的布局,陕西公办大学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堪称高教大省,在全国处于第三或第四位。由于公办大学多,所以公办大学的老师也多,能够提供给民办大学的优质师源也比较多。西安的民办大学现在已经远非几百几千人了。像我们西安翻译学院在校生有四万之众,加上毕业了的六、七万人,号称十万西译大军,如果没有庞大的师资队伍来源是不可想象的。你说你有几百名或一两千个学生,随便找一个工厂的,研究所的或者企业的大学毕业生,都能来任教,可是四万个在校学生的老师是非同小可的。
之所以说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是全国民办高教的硅谷,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教育部批准的二十五所民办本科高校中,西安一家就占了五所,占了全国民办本科的五分之一,最近又增加了一批,现在西安的民办本科已经高达七所甚至八所,全国一共四十三所,西安仍占到六分之一,从民办高等院校本科的数目,就足以说明西安的民办高教在全国占有绝对的优势,你刚才说的北京,只不过才一所民办本科,而西安就有七、八所之多。
另外,陕西的民办高校规模都很大,翻译学院四万人,外事学院也三万多人,培华和欧亚学院也两万多人,还有思源和国际商贸学院等等都是两万人,所以陕西的民办高等院校规模很大,同时占地面积也很大。你说哪家没有几百亩地?上千亩都是司空见惯的,我们西译就有两千亩自有土地,所以陕西的民办高校大规模,拥有大面积的自有校园和自有校舍,本身就足以堪称有民办高等教育的群体优势。目前在全国的排行是这样的,陕西第一,北京第二,原来江西急于当第二第三,因为江西去年发生了一些事情,现在山东省的民办高等教育也悄然崛起,江浙一带的民办高校也可以,所以我们说陕西的民办高校称之为中国民办高校的硅谷是理所当然的。
翻译学院的历史:白手起家 艰苦奋斗
主持人:陕西的民办高校质量高、规模大,咱们西安翻译学院一直走在民办教育的最前列,你又是陕西民办教育的领头人,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陕西翻译学院的大致情况吗?
丁祖诒:前天在北京接受了四大政府网站之一的《中国网》的邀请,在《中国网》上谈了一个多小时,畅谈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风暴。在这场访谈当中,网民高度评价了陕西的民办高等教育,他们认为西译在全国掀起了一场风暴。西安翻译学院刚刚过完20周年的校庆,我们创业21年了。作为民办院校来说算得上“历史悠久”了,但和公办院校百年老校相比还差得很远。走过了21个年头,和其他的兄弟民办院校一样,都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
西安翻译学院在21年前,租赁了一间教室,一个办公室,连300块钱的月租金都拿不出来,因为我们是西安翻译协会这个一穷二白的学术团体举办的。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起步于民办教育荒凉的处女地”。转眼21年,国家没有给我们一分钱,社会上也没有赞助过我们一分钱,我们办学者这个群体也没有掏一分钱的腰包,反过来,由于我们的大规模,四万之众,毕业了六万,十万个西安翻译学院人从这里走向五湖四海,我们转眼就为国家积累了十个亿的固定资产,可以称得上是“空手夺刀”了。我们和企业不一样,企业要投入本钱的,公办大学是国家养着的,我们没有。我们反过来为国家积累了十个亿的固定资产,这里面包括2000亩自有土地,包括自己盖的70万平方米校舍和购置的各种各样的教学和生活设施。
为什么说我们是“为国家”积累了十个亿的固定资产呢?你不是民办的吗?你不就是私人的吗?一般人就是那么认为的,他们总是认为民办教育等同于民营企业,我们说民营企业按章纳税产权归几,企业家虽然很劳累,但是腰包很可能都鼓起来了。而中国的民办教育并不拥有自己的产权,一旦停办了,当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就把十个亿的资产拿走了,“用来发展和支持其他的民办教育”。在运行的时候,民办院校虽然拥有法人财产权,但一不能变卖,二不能转让,三不得抵押贷款,所谓的法人财产权只不过是财产管理权,不管运行还是停办,产权都不是办学者和办学者群体的,除非有人投资了一部分钱,这部分钱属于投资者所有,但却不能增值和分红。所以中国的民办教育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资产绝大多数是学费的积累形成的。因此,任何办学者,甚至于投资者都不能增值和分红,不拥有产权。
从这样来看,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西安翻译学院这所民办大学,21年“为国家”积累了十个亿的固定资产。这应该说是出乎一般人所料的。我们办学者也是很低廉的工资,我们讲究的是奉献精神,这就是翻译学院的“第一”概况,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反过来为国家积累了十个亿的固定资产。21年来我们被誉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制高点,规模、实力、声誉方面在全国都是有目共睹的。
西安翻译学院的第二个情况,就是我们还有很多的创新。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起步于20多年前,那时候的民办教育是什么概念呢?是“粉墨登场”,往往租赁几间小学教室,请几个老师,拿几支粉笔,有一块黑板,这就是民办学校,招的学生都是业余的、走读的、函授的、短训的。我们西安翻译学院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打破了那种固有的模式,我们从“业余”走向半日制、全日制,从就地招生走向全国。现在我们一到招生季节,派出一二百路人马奔赴全国各大中城市,那是何等的气派。在全国各地招生的翻译学院,就不可能是业余的、短训和走读的,我们就必须要建立大批的宿舍,大批的教室,五脏俱全,这样才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所以就把翻译学院变成了一个大模样,年年盖楼,年年建设,把从学生收来的学费几乎又投资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上面,几乎全部地用在学生身上。
主持人:硬件和软件都在同步提高。
丁祖诒:改善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把收来的学费几乎全部地还给广大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办学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翻译学院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特色,所以我们深受10万西译学子和全国高中毕业生的欢迎,因为我们不以营利为目的,我们坚持公益性,我们同时还创新了很多适合于市场的模式。
第一个模式,“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或“专业+外语+现代化技能”。培养复合适用型双专业涉外人才,很受三资企业的欢迎。我们这种复合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造就的人材,就业率就年年高达98%。
主持人:双专业,像这种人材当然受欢迎。
丁祖诒:我们任何一个三年或四年制的学生,特别是计划外的,进来学英语专业,他同时还要加一个国际贸易专业方向的十多门课,如果你是非英语专业的,我们就要给你加开英语专业的若干课程,而不是普通高校课时少得可怜的公共外语。这个模式在全国颇有影响。
主持人:这对用人单位来讲也是很受欢迎的。
丁祖诒:另外还有一个模式,“全日制全住校全封闭准军事化”严格管理模式。我们不像普通高校那样强调自由,强调宽松,我们认为能够到民办院校来深造,一般来讲,在高中的时候约束能力并不是很强,要不然就会考到更好的重点高校。所以对我们的学生就要加大管理,严格要求,
主持人:这也是学校实行准军事化严格管理的原因之一?
丁祖诒:对,刚才我介绍了两点。第一点,我们翻译学院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产权不属于我们,产权属于国家的,大家不要产生误会。第二点,翻译学院有很多的创新的双专业教育模式,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第三点,翻译学院实行准军事化严格管理,这就是翻译学院的基本概况。
翻译学院的排名:我们的“排名第一”含金量很高
主持人:通过你的介绍,我们对翻译学院也有了一个了解。我们知道在很多地方,全国对翻译学院的认知度都是“第一”,能不能把这些“第一”给我们介绍一下?
丁祖诒:翻译学院得的“第一”太多了。有的“第一”含金量很高,有的“第一”也不值钱。
主持人:我们就谈含金量比较高的“第一”。
丁祖诒:2002年,全国首次评选了一个“全国十大万人著名民办高校”排行榜,我们位列“榜首”,所幸的是西安有五所民办高校进入了“十大”,另外五所遍布于其他各省,这次评选应该说含金量是比较高的,也是很真实的,因为它是首次,还没来得及腐败。
主持人:我当时还在上学,听到过这个消息,在这个消息之前,我可能对整个陕西民办教育的状况不是很了解,突然发布这个结果以后,感觉很震惊。
丁祖诒:所以我认为这个含金量比较高。另外一个含金量比较高的是教育部的职能部门对全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资水平所做的抽样调查,调查他们五年之内就业的工资水平,翻译学院又荣幸地获得排名第一,平均月工资是2856元,其实也可以理解,翻译学院是以外语为主,一般都在涉外的三资企业工作,涉外单位的工资就比较高。所以我们的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是2856元/月,位列全国民办高校之首,我觉得这个也具有含金量。
现在的排名已经排烂了,你出点钱,你让他排第几他就排第几,特别是《了望东方周刊》前年披露的,牙防组式的《民办大学排行榜滥局》已经成为笑料,翻译学院绝不参加这类的商业排名。
主持人:有些没有权威性的?
丁祖诒:问题是排名的背后有它的经济利益。为什么呢?因为老百姓并不知道行情,也并不知道内幕,有的民办院校不管通过哪一个中介机构,花一点钱就能排个第一第二,在招生的时候虽然在本省“丑媳妇见不了公婆”,但在外省却可以肆无忌惮地打出这样的招牌。所以现在你看有各种不同的版本,绝大多数是把翻译学院排成第一,有的竟敢把翻译学院排到第101,因为我没给他们钱,他们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地将原先给西译的七个奖牌原封不动地卖给了另一家民办院校。这个学校就拿这七个奖牌去贩卖“三个最”欺骗学生。
所以我们谈到排名的问题,希望广大学生家长也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要看是什么单位评的,千万不能相信盖了一个很大很大公章,而落款是《XX组委会》在加上几家协办单位就信以为真。是哪个单位就是哪个单位,比如你是《西部网》,你就说《西部网》。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排名往往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公章,根本看不出来是哪一个排名机构,这个我们就要保持警惕了。
准军事化管理:把学生管严一点 严师出高徒
主持人:我们邀请你来做访谈之前,很多网民最为关注西安翻译学院的准军事化管理,这可能和西安其他高校相比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大家会想,都已经上了大学,还要像高中那样实行军事化管理,不知道丁院长是怎么想的?刚才说了是出于对学生的管理严格,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丁祖诒:一个大学对它的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管理,应该是我们大学自己的主权,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指手划脚?这都是很反常的现象。美国的西点军校就是魔鬼式的管理,我看也没有人对它指手划脚。有个电视连续剧叫《士兵突击》,那里的魔鬼式训练谁都受不了,最后人家许三多成了钢铁战士,魔鬼训练只不过是个过程,重要的是结果。我看就没有人对《士兵突击》指手划脚。为什么非要对我们一所民办大学采取全日制、全住校、全封闭的准军事化管理如临大敌加以谴责呢?我认为这是很不正常的事情。
主持人:可能大家认为相对于高中、初中,上了大学以后的管理模式应该是较为松散一些的?
丁祖诒:高中的管理模式又有什么不好的呢?高中多好,培养出来那么多清华、北大的学生,我不认为有什么不好。相反如果不采取严格管理,放任学生自流,就是我们放弃对学生的管理,能对得起家长吗?青年人本身就有一种惰性,睡在床上就不想起来,没有一个严格的制度,起床号一吹就让他到教室上早读,晚自习不要外出,不要到黑网吧混通宵,难道这种管理不对吗?很多学生租赁农民的宿舍,同居的同居,混居的混居,煤气中毒的煤气中毒,这就是好的模式吗?
主持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讲,你认为准军事化管理应该是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吗?
丁祖诒:我们要求广大的学生都住校,看着他们,管着他们,让他们学习、读书,有什么不好的吗?我们国家的美德是“严师出高徒”,国学儒家都是主张“严师出高徒”的,再说,你爸爸你妈妈不是也管你管得挺严的吗,你为什么不对这种管理方式提出非议呢?我觉得这是少见多怪。翻译学院主张对学生管理严格一些,因为生源跟名牌大学不能相比,他们的学生控制能力都很强,在高中的自我约束力很强,都考得高分,我们的学生比较贪玩,不管得严一点,就又虚度年华了。所以我觉得老是在谈翻译学院的严格管理,不是少见多怪就是别有用心。现在一家知名的门户网上有篇标题是《中国最变态的大学----西安翻译学院》的帖子常盛不衰。我也曾经讲过,网络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以前通过网络招生,报了万把人,没来几个。稍微有个风吹草动的消息,全世界传的都知道了,所以对网络既感到很亲切,因为我们也需要网络舆论对我们的支持,但是又感到网络很可怕,因为网络往往不需要经过核实,某一个人发一个帖子,某一个人发一个博客,他没有经过调查,没有深入实践,没有听取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就被搜索引擎传得鸦雾喧天。我们说,虽然某些学生对我们的严格管理也有点怨言,但是当他毕业以后走向社会,他回过头来看看西安翻译学院就觉得十分亲切,翻译学院的严格管理能让他们更能适应三资企业的严格要求,他已经被我们管习惯了,更适应,更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你刚才谈到翻译学院严格管理有很多的非议,跟高中一样,我认为这都是无稽之谈,我们不管名牌大学怎么样。在高校目前有一鼓思潮,提倡民主、提倡自由、提倡人权、提倡人性,这些都是没有错的,问题是我们有很多人,只要一说民主就是极端民主,一说自由就是极端自由。而现在高等院校里面这样的一种思潮,认为西方的什么都好,西方的民主、自由都要跟着做,我认为这也是值得提高警惕的,我崇尚东方的文化,主张儒家的学说,把学生管严一点,严师出高徒。
主持人:你刚才谈到网络的问题,现在确实有这种现象存在,可能还是管理方面有一些疏漏的地方,在我们西部网不会出现这种状况。
丁祖诒:孩子们当然希望没有人管他好,想睡觉就睡觉,想不上课就不上课。
主持人:你的军事化管理和学生有没有过沟通?
丁祖诒:我需要沟通什么?我们就是严格管理,你接受不了可以换一个学校,兄弟院校非常多,哪个地方好你到哪儿去,我们就是有言在先,就是严格,你看好我们的严格你就来,包括你的家长,认为严点好就到翻译学院,认为翻译学院不近人情,就不要来好了。也不要非议我们,我们是为了学生的前途,为了广大的学生能够陶冶自己的情操,增长自己的才干,应对社会对他的挑选。应该要这样看待问题,不要空谈管理严了好,还是管理松了好,各有各的好处,生源不同。
不参加自考:不要学历 用满身的本事来闯社会
主持人:我听说在翻译学院建了一个五年不拿国家学历、培养准同声传译的“敢死队”,里面的学生全部是高分的学生,你能不能谈一下现在这个队伍的状况是怎么样的?
丁祖诒:民办院校起家就起在招收没有考上大学,拿不上国家文凭的高考生。好在国家当时创造了一个叫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制度,待在家里没有考上大学的有志青年可以自学,没准也能拿上国家的专科或者本科文凭,更好一点还能拿上学士学位。民办院校也就应运而生,为什么呢?待在自己家里,自己看书虽然可以参加自学考试,但是没有老师教很难过得了。二三十门课,你得每门都过,民办院校就来帮你过,辅导你,找好老师教你,包括管理你,这样你就很容易过自学考试,就能拿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
自学考试促进了民办高教的发展,但时至今日,自学考试又反过来制约了民办高教的发展。为什么呢?就拿英语专业来讲,专科就要过13门,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法律与道德,大学语文,再加上英语专业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等等,比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课,都已经过时了还在考,因此学生学起来就觉得没劲,某专业该学的最新东西学不成,必须要按照自考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自考成了我们变革的绊脚石。
所以我们突然领悟到我们能不能够冲破这个约束,打破这个藩篱,不参加自考,我们不要国家的学历又能怎么样?我们用自己满身的本事来闯社会,行还是不行?因此,我们就在五年前创办了号称为“敢死队”的翻译研修生院,我们每年能招1.2~1.3万名新生,六千多是计划内的,还有一半是计划外的自考生,我们就在计划外的自考生中选出100个高分者组成“敢死队”,他和他的家长要给我们保证,不得参加自考,不得分心,要按照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我们选择的教材来开课,五年不准学生讲汉语,上课讲英语,下课讲英语,睡觉讲英语,吃饭讲英语,菜牌子都是英语,门卫也得会讲外语,给他们营造一个人为的全外语氛围,改变他的思维,不要老想着讲一句外国话,就首先想到主语、谓语,要脱口而出。
五年试点下来,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现在香港理工大学每年在我们研修生院破格选拔招收一批研究生。去年走了17名,今年又初选了19名。我们研修生一年招录一百个人,现在五年四百人(中途被淘汰者不乏其人),他们参加了各种全国的翻译大赛,全国的英语讲演大赛,去年一共五场全国性大赛,我们的敢死队员就一举拿了13个大奖,包括全国冠军、二等奖、三等奖。民办院校拿奖的唯有翻译学院,其他都是北大、北外、复旦、中山大学、浙大、北广等等。因而翻译学院的“敢死队”被誉为英语大赛中的一匹黑马。当然有一次复旦得了一等奖,我们得了二等奖,最后一调查,复旦那个一等奖冠军在英国待了好几年,比我们还英语,所以我们就是二等奖了。
我们这样一个创新、试点,就是培养准同声传译,不要学历,实际上我们是挑战学历,在我们国家学历是必不可少的,是工作就业的敲门砖,我们敢于不要学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时也挑战人才观,是不是非要拿一个本科学位、硕士学位才是人才。事实不是这样的。越来越多的三资企业认为,不能唯文凭论,要唯能力论。所以翻译学院敢死队实际上是挑战学历,挑战就业观,我们也不主张非要就业给别人打工,我们的学生一个个讲英语两个小时都不带停,我们就挂一个同声传译的牌子,一小时两千元,谁愿意请谁来,自己就是个公司,自己就是个品牌。所以我们挑战了学历,挑战了人才观,深受全国考生的青睐。
翻译学院的就业:就业率高不要大惊小怪 因为我们与市场对路
主持人:刚才说到敢死队就业,咱们整个西安翻译学院的就业具体情况能不能介绍一下?
丁祖诒:有不少媒体不相信西安翻译学院就业率十多年来都高达98%,经常说我们是骗人的,现在有些媒体的记者很奇怪,自己是井底之蛙就说别人是骗人的。去年就有一小地方的小都市报记者诽谤我们就引起了一场官司,那家小报竟然将我们翻译学院就业率高达98%,列成为招生骗局种种,还要让学生和家长提高警惕,诽谤我们招生欺骗。我们说我们的招生广告是经过陕西省教育厅批准的,你凭什么就说我们骗人?我们就在法院把它起诉了,到现在还没有判。
其实,翻译学院就业率达到98%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本来就是民营机制,本来就有市场意识,市场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我们是对路的。不像有些公办高校开个专业,明明分不出去还死开着,掉头很困难,而我们掉头很容易。有一度全国法律专业热,结果还没有等到毕业就凉了,我们就赶快停了,改开热门专业。现在我们的学生要学两个专业,还有各种现代化技能,办公自动化、WTO、礼仪、驾驶等等,学生开口就能来一段外语,就业率怎么能不高呢?而且一般来说全国的三资企业是到我们门上要人,毕业生还很少装了一书包的证件到市场上去求职。所以翻译学院这么高的就业率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要大惊小怪,因为我们对路。
还有一个原因,我们的就业要价又不高,哪像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开口就是高工资高福利,我们1500元,2000元就行了,要求不高,当然就业率也就高了。
但是话说回来,谈到就业率的问题,千万不要只看98%一个单纯的数字,它非常的单薄,还要看就业率背后的就业是什么工作。很多人就拿这个单纯的就业率玩弄文字游戏,你的工资水平是多少呢?你的工种是什么呢?是白领还是蓝领呢?还是灰领呢?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关系。
还有,98%的基数是多大?这才是最重要的。翻译学院每年毕业上万人,就业率达到98%,那就是惊人的,即使是一万人出去了8000,那也是了不起的。所以98%的背后应该是就业质量,应该是就业基数。
还有一个,就业的工作是永久牌还是飞鸽牌,那是深层次的问题。如果第一天就业了,第二天又被炒鱿鱼了,说明这个学生占不住脚,或者是道德品质不怎么样,或者一是肚子草包,经不起人家的考验。我们翻译学院的绝大多数学生是金子,就是被埋起来也会闪光的,会越来越受到单位的重视,职位会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谈高等院校的就业率,不能单纯地讲就业率这个数字,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选择民办院校:看实力 看规模 看管理 看声誉
主持人:今年的高考马上就来临了,怎么样让学生和家长在民办高校的选择上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你刚刚所说的就业率玩文字游戏,可能在所有的高校里面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大部分高校都是这样的情况。
丁祖诒:现在一年一度的招生战又要硝烟四起了,这个时候广大的学生和家长应该注意什么呢?固然看一个民办院校的就业率非常重要,但是最近有一个民办院校竟然整版广告,提出来他们要“打就业牌”,这是很滑稽的。作为一个办学者不关心广大学生的就业,那是一个失败的办学者,我们当然应该关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了。但是我们关心毕业生的就业并不是要打什么牌,如果在招生的时候打就业牌,那你的目的就是为了招生,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一个小品,黄宏在火车上打扑克牌,“出牌”的含义就是要取胜,就是要赢钱!
所以我觉得一年一度的招生即将来临,选择一个民办高校,首先应该看它是不是“成气侯”,有多少人在他那里上学,它的规模本身就是一种标志,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都是假的,都是虚的,这个学校就不可能有那么多家长把孩子送过来。所以民办院校的规模是很重要的。
第二,这个民办高校的实力怎么样,不要只看挂了一个某某学院的牌子,看看里面有没有足球场,有没有体育馆,有没有图书馆,各种配套设施齐不齐?因为这是大学生的学习权益问题。
第三,要看看它的师资力量。每周排多少个课时?翻译学院每周24个课时,对三年制高职增加四个课时,每周开28个课时,普通高校开18到22个课时,有些民办院校只开16个,甚至还有开12节的,这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同样一个民办院校,我开28,你开14节,你就是骗人。
看民办院校还要看管理,是不是事故频繁?整天死人你敢去吗?学生都不在学校,都住在外面,你敢去吗?教育部明令禁止在校学生租赁农舍,而某个学校嘴上喊都要住校,实际上管不了,漫山遍野都是在外面租的,这不是骗人的吗?所以你不要光看招生简章,也要看管理是否严格,有的也是全封闭、也是准军事化,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的。家长却浑然不知,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学校是否严格管理也是家长选择的一个重点。
其实,看一个院校的校风,你只要看看上课的教室里坐了几个学生就够了,你只要看看五彩缤纷的红黄头发是不是满院飘逸就够了,你只要看看黄昏的操场上是不是满目的勾肩搭背就够了,你只要到这个院校周边问问老百姓的口碑就足够了!
还有这个学校的声誉怎么样?是不是家喻户晓?这都是很重要的。总之,我们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民办院校呢?应该选择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一心是为了办教育,不是学商,这才是最主要的,一个人想通过办教育得到私利,它的教育一定是办不好的,吃亏的永远是广大的学生。所以你刚才谈到高考临近,招生开始,家长和学生应该注意什么,我也是随便说这么多。
民办教育的困难:要求公平待遇 要求自主权利
主持人:回到民办高教这个话题,咱们民办教育应该是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你作为民办高教的领头人,你觉得现在民办高教所面临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丁祖诒:民办院校现在形势大好,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国家有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保障了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同时最近国家对在校大学生“两免一补”,免除部分贫困生、特困生的学费,甚至还有绿色通道,另外由于物价的上涨,国家还给民办大学计划内的学生实行了伙食补贴,这都说明对民办院校的促进越来越好,民办教育越来越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但是民办院校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它的困难有好多。
第一个困难,民办高校的公平性受到挑战。正宗的民办高校像我们翻译学院,18年才被评为本科,前年,教育部几乎大跃进似地一口气批准了300多所公办大学办的民办独立本科,这公平吗?本科评估的条件还可以随意地变更,要求我们正宗民办高校的生均占地面积多少多少,要求我们的生均图书册数多少多少,但是到了公办大学派生的民办独立本科头上,条件却可以恣意降低。我们正宗民办高小的学士学位必须按程序要有本科毕业生才能申请,而独立本科的学位却手到擒拿,发的还曾是一级院校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以我说的第一个困难,是呼唤公平。
第二个困难,民办高校要求享受“公益性”的待遇。国家没投入一分钱,反过来却界定我们翻译学院的十个亿资产是国家的!我们是公益性事业,而我们盖楼什么钱都得交,包括供给建设厅职工享用的巨额劳保基金都照收不误,包括给当地政府的巨额配套费都难一幸免,买地更是如此,还动不动就被当地各种所谓职权部门横加摊派!他们有谁把我们当成公益性了,把我们当成摇钱树才是真的。我们的产权是国家的,我们就应该戴上一顶红帽子。所以我门觉得民办院校所谓的公益性就是要我们承担公益性的义务,却不给我们享受公益性的权利。比如说残疾人,支持残疾人是一个公益性,每个单位都要帮助残疾人群体,提供职位,或者给一点经济上的资助,人家才是真正的公益性。人家到每个单位都是硬梆梆的,要单位交钱,或者是要安排人,民办院校有人家的十分之一待遇就烧高香了。我们的公益性待遇究竟在哪里?
第三个困难,民办院校的自考生是个弱势群体,应该享受同等的政治权利。伙食补贴不光是计划内的学生要补贴,计划外的自考学生也有贫困生,可是他们贷不到款,不能减免,享受不到国家的奖学金,也享受不到国家的伙食补贴。现在农民工都不弱势了,都重视得不得了,反过来民办高等院校的自考生却成了新的弱势群体,连火车票都不能减半,没有资格。我认为这是很不应该的。每个适龄青年都应该享受到接受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的权利,不管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高等教育。
所以我觉得,一个是公平性,一个是公益性,一个是民办院校的弱势群体。另外还呼吁自主权的问题,都是十分敏感的问题。
我们现在别说民办高校了,连公办高校的自主权都受到多如牛毛的红头文件干扰,教育部门要管那么多学校内部的事干什么?我们只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放手让大家发展,我们自己开设什么专业是我们自己的事?什么专业好我们就开什么专业,什么专业不好就停掉什么专业,为什么要经过批准呢?我们能招多少就招多少?为什么要受到指标限制呢?指标给公办多多欲善,给民办却少得可怜,这公平吗?有两万个考生第一志愿报考我们翻译学院,你又不给我们民办翻译学院拨付拨人头费,你为什么总要卡我们的招生指标,眼看第一志愿的考生不能如愿以偿地进入西译呢?公办就很少有这样的情况,如果取缔畸形的独立本科,将这些指标都拨给正宗民办高校,我们的民办院校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所以,我觉得指标的问题实质上也是一种权力的垄断,应该大力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法重在促进,现在反过来有点制约。所以刚才说的公平性、公正性、公益性、弱势群体以及不要管得太严等等。
再举个自主权的例子,教育部门连大学生在校期间能不能结婚,都要发个红头文件,真是咄咄怪事!你那个大学允许在校生结婚,我这个大学不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这是我们学校自己的事,诚如部队不允许现役战士结婚一样,你为什么非要发个文件说大学生可以结婚?我们说结了婚的适龄青年有权利接受高等教育,但是没有结婚的上了大学,就完全没有必要说他也能结婚嘛,说这个干什么?如果连结婚都可以,生孩子肯定更可以,谈恋爱就更没法管了,把我们学校都架空了,你大可以不说,这是办学自主权的问题,各行其是。
现在包括大学生住在哪儿也要发个文,你发那么多文件干什么?发了个允许住在外面的文,出的事太多,现在收回了,这就是幼稚,放手让普通高校、民办高校去发展,只要沿着正确的道路,按照国家的法律就可以了。
你刚才谈到我们还面临着哪些挑战、有什么困难?现在困难多得很,《民办教育促进法》应该修正了,现在不是促进,五年都没有大的促进,相反制约了我们。你想让企业家投资,谁敢投啊,你给什么回报?就是有回报,不过是个银行利息,办学办赔了,连本都没有了,还谈得上什么合理回报,一旦企业家要合理回报了,税务部门就会找上门来,吓的企业家不敢投资,所以《民办教育促进法》很多东西都不配套。国外企业家赞助或投资教育一律免税,就很值得借鉴。
民办高教的前景:将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主持人:咱们回顾了民办教育法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现在我们来展望一下民办教育的发展前景,你觉得应该是什么状况?
丁祖诒:民办教育的前景也不用讲,世界的潮流就是这样的,在发达国家,民办高教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了。这是人类历史的必然,任何国家,政府都不可能包办代替整个的教育,国家再有钱,也不可能包办整个教育,应该放手让民办来发展。你包办得太多,国家掏的钱就更多,你与其掏那么多钱,还不如把这个钱放在国计民生上,地价少收一点,房价往下压一点,市场补贴多一点,医疗保障多一点,为什么都把钱放在非义务学段的高等院校上呢?你办那么多公办的干什么?名牌大学都是公办的,一些二本高校大可以放手变成民办的,让他们回归市场,他们就有新的活力,没准也会创造出奇迹的。把给他们的钱省下来,让更多应该享受福利待遇的老百姓享受到实惠。我们现在没有必要让国家掏那么多钱,养活这么一大批公办高校,民办高校也没有人出钱,也活得好好的,公办高校,国家掏那么多钱,还扩招,扩的没完没了,也扩大地盘,到银行贷款,还不还,这就形成了躺在国家财政怀抱的恶性循环。
主持人:你不断地给我们表达了你新的办学理念。
丁祖诒: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势必会像世界潮流一样,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你喜欢民办也罢,不喜欢民办也罢,历史是人们创造的。
主持人:整个中国的民办教育在你的期望中应该会越来越好,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也感谢你对中国民办教育作出的贡献,由于时间问题,我们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
丁祖诒:谢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