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些英语惯用语表达的真正含义是其喻义或引申义,如果只将其字面意义直译出
来,就可能产生误译。
1. In a flash the evil intent of the vice-president to usurp power hit the
president between the eyes.
误译:一刹那间,副总统篡权的罪恶意图给总统当头一棒。
应译为:一刹那间,总统明白了副总统篡权的罪恶意图。
这里“to hit someone between the eyes”,为“to strike someone
(metaphorically speaking)”,喻义为“使人忽然了解,使人猛然明白”。而汉语中“给某人当头一棒”,却无此意。
2. The changes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are 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and
will improve the teaching in our school.
误译:教育体制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它将改进我们学校的教学。
应译为: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它将改进我们学校的教学。
这里“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用来比喻“an action which helps to improve a situation”,即“有效步骤或措施。如果是将其直译,就没有反映出“有效”这个表达结果的含义。
3. This is a dangerous and violent city. In some parts of it, the only law is the law of the jungle.
误译:这是一个危险的充满暴力的城市。在有些地方,唯一的原则就是森林法则。
应译为:这是一个危险的充满暴力的城市。在有些地方,唯一的原则就是弱肉强食。
这里“the law of the jungle”引申为“principle for surviving in a violent and dangerous situation, no rules at all”,如译为“森林法则”,则含义不明。“弱肉强食”才是准确、明了地传达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4. When my ship comes in, I’ll take a trop to Casablanca.
误译:当我的船进港时,我就要到卡萨布兰卡去。
应译为:当我发了财时,我就要到卡萨布兰卡去。
这里“when someone’s ship comes in”是个隐喻,指满载贵重货物的船到达港口,
货主从而可获高额利润(往往表达期望)。应译为“当某人变成富翁时或事业发达时”,汉语的“发财”恰好反映了这个含义。
5. They slip out one by one and I was left holding the baby.
误译:他们一个个都跑掉了,剩下我来抱孩子。
应译为:他们一个个都跑掉了,剩下我来干这倒霉的差事。
这里“be left holding the baby”含义为“to find oneself responsible for doing something which someone else has started and left unfinished”,与汉语中 “接下烂摊子”意思一致,“剩下我来干这倒霉的差事”表达了这层含义。
二. 有些英语惯用语在字面上同汉语表达相似,却貌合神离。如果不求甚解,就会出错。
6. Mr. Nixon said, “we two countries have common interests over and above our differences.”
误译:尼克松先生说:“我们两国具有远远高于我们分歧的共同利益。”
应译为:尼克松先生说:“我们两国除了有分歧,也有共同的利益。”
这里“over and above”没有“在……之上”的含义,其用法相当于“besides”.
7. You don’t seem to come anywhere near to knowing the importance of
working on the program, you’d better take your fingers out.
误译:你看来一点也不了解这项计划的重要性,你干脆别再插手了。
应译为:你看来一点也不了解这项计划,你最好现在就动手。
这里“take one’s fingers out” 似乎与汉语的“别再插手了”意思一样,其实它是叫人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开始干活,因此,它所要表达的意义是“开始干”而不是“停止并退出”。
8. To my joy, my son knows a thing or two about Italian.
误译:使我高兴的是,我儿子对意大利语也略知一二。
应译为:使我高兴的是,我儿子对意大利语还很精通哩。
“know a thing or two”其实是指“to have practical and useful information gained from experience”,不是“略知一二”,而是“非常熟悉,了如指掌”。
9. His speech was given a warm reception by the crowd.
误译:他的讲话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应译为:他的讲话受到群众的热烈反对。
“be given a warm reception”是句反语,含义为“be attacked violently in words”。如将其直译,这句话的意思就弄反了。另一个习语“give somebody a warm time”,用法与此相同。意为“make somebody embarrassed”。
10. When do you hope to start a family?
误译:你希望什么时候成家呢?
应译为:你希望什么时候生第一个孩子呢?
“start a family”不是“成家”,而是“give birth to the first child”。
三.许多英语惯用表达中包含着固定搭配,如不认清这些特殊句型所表达的意义,极易出现误译。
11. It is a good athlete that never loses points.
误译:从不丢分的运动员才是优秀的运动员。
应译为:再好的运动员也会丢分。
这里,“It is a adj.+n. that+否定句“是个习语中常出现的句型,应理解为“even if …+adj.,肯定句”,即“再……的,也会……”。而与此结构相似的强调句型中,一般没有形容词。
12. You are not going to marry her, and that’s final.
误译:你不准同她结婚,那就算了。
应译为:你不许同她结婚,就这样完了。
“You are not going to +v.”意思为“禁止你……,不许你……”。
13. The visit can’t have left us a deeper impression.
误译:这次访问根本不会给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应译为:这次访问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不过了。
“can’t+形容词或副词比较级”,其实表达的是最高级的意义。
14. I can’t see you quickly enough.
误译:我不可很快见到你。
应译为:我巴不得尽快与你见面。
“cannot+adj./adv.+enough”,意思是“越……越好。而另一个与此相似的句型,“can’t+adj./adv.+enough”,意思为“非常……十分……”。 I can’t like the English teaching enough.译为“我非常喜欢教英语。”
15. No criticism will be too severe to be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误译:没有一种批评会是尖锐得使人无法领谢的。
应译为:批评尽管尖锐,我们仍会衷心感谢。
这里“no+too…to”句型不同于一般“no…too”句型,“No…too”部分译为“尽管”,“to(be)”部分译为“也会,也将”。
四. 些英语表达在特定的语境里,尤其在口语中,有特定的含义,翻译这些表达时,应该将其包含的语气译出。
16. They had a good laugh at my expense. How do you like that!
误译:他们大大地把我取笑了一番。你觉得他们做得对吗?
应译为:他们大大地把我取笑了一番。你说气不气人!
这里“How do you like that!”请注意后面的感叹号,极易与How do you like that? Perfect.“你觉得怎么样?棒极了。”中的问号混淆。
17.—“In the face of all this they actually stood up by and did nothing.”
---“You don’t say so!”
误译:“面对这一切,他们竟然袖手旁观,什么都不做。”
“你不要这样说!”
应译为:“面对这一切,他们竟然袖手旁观,什么都不做。”
“竟有这样的事”
“You don’t say so!”用来表示“在所说某事之后,感到非常惊奇“,可译为”竟有这样的事!“或”我没听错吧!”
18. ---“You accepted her offer, didn’t you ?”
----“No fear!”
误译:――你接受了她的建议,是吗?
――不用怕,我当然接受了。
应译为:你接受了他的建议,是吗?
不会的。
“No fear!”表示“不会的”,“肯定没有这种可能性。”
19. I’ll be blessed if I do it!!
误译:如果我干这种事,我就太有福了!
应译为:如果我干这事,我就没有好下场!
这里be blessed是赌咒的话,“I’ll be hanged if…”
20. No, I won’t lend you the money, you’ve had it!
误译:不,我不会把钱借给你的,你已经借过钱了!
应译为:不,我不会把钱借给你了,你别指望了!
“You’ve had it!”意为“It’s no use hoping.”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棗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r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要结晶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是非曲直原作的面貌。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没有隐含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相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